学院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规律出发,历时十五年,精心打造了“理论之光”实践教学模式。“理论之光”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,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,加深对国情的了解,为理论学习奠定感性认识基础。课堂上,通过老师的理论讲授,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。日常生活中,注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养成,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。
2014年,学院从教学要求出发,结合重要时间节点,组织了“四川广安邓小平故里考察—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”“甲午伤思—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”“共和国从这里走来—西柏坡精神考察”“铭记抗战历史,凝聚民族精神—赴抗日战争纪念馆实践考察”“山东省邹城市采用秸秆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”等19个“理论之光”重点团队。
学院教师全程参与到实践教学中,精心设计实践大纲,耐心指导实践团队,认真评审团队的申报材料,亲自带队参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,并在实践结束之后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报告。
同学们普遍反映,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,可以了解社会、认识国情、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,为理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,开阔了视野,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。学生们把社会实践成果通过图片、展板、微电影、演讲等方式进行公开展示,扩大社会实践受益面。
“理论之光”赴四川广安邓小平故里、西柏坡精神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受到“人民网”、“光明网”、“凤凰网”、“网易澳门六合彩资料大全”、“中国日报网”、“中国青年网”、“中国科技网”、“科技日报”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,多支团队被评为沈阳市和东北大学优秀社会实践团队。学院秦书生、边水燕、樊丽明、范芙蓉、李光莉、李正鸿、任鹏、徐晓宁、于桂荣、曾薇、张志元、周莉、曹洪滔等13位教师被评为东北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。